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圆满收官。本届赛事吸引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千余所高校、数万支团队参赛,竞争激烈程度创历史新高。在本届赛事中,自动化学院依托重点学科优势,组建跨年级、跨专业的“本-硕”联合科研团队,师生协同打破学术壁垒,围绕自动化领域核心技术难题开展创新攻关。最终从全国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2项,不仅实现了学院在该专项赛“特等奖”奖项上的历史性突破,更以7项获奖的总数创下学院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充分彰显了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扎实成效。
由陈迅、徐松两位老师指导,肖佳佳、赵远志、戴函筑、单贵东、朱曜、孙昊轩、冯晟轩、潘正乐、池映雪、高天宇10位同学组成的团队,“磁极双擎——无缆管道智巡机器人”参赛项目荣获机器人领域主擂台赛全国特等奖。该项目为破解传统管道检测的机动性与安全性难题,研发出基于内外磁耦合协同的无缆巡检机器人“磁极双擎”。前者以全向轮驱动与自适应门架确保稳定抓持,后者以流线型胶囊实现低阻力通行,二者对复杂管网高度适应,检测安全高效,系工业智能检测无人化新方案。

由邱修林老师指导,邬昱豪、石禹奇、秦珑燕、李昂、施梦娜、魏子涵、黄麟程、唐伟涵8位同学组成的团队,“江域天巡:基于国产算力的无人机图像实时感知与推理系统”参赛项目荣获人工智能领域主擂台赛全国二等奖。该项目针对江域监测中面临的“复杂环境、动态目标、多模态信息处理”挑战,构建了包括实时感知、意图推理和端云协同在内的全栈自主可控技术体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无人机图像感知与风险预判解决方案。该技术体系的应用可以极大提升江域监管效率,减少事故发生,增强水上交通安全,推动水域监管“智能化”“无人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由叶辉老师指导,杨宇飞、唐栋文、储堂文、苏启岳四位同学组成的团队,“涵道式倾转旋翼水 - 陆 - 空三栖无人航行器”参赛项目,获得全国二等奖。该项目针对传统单模态无人设备的局限性,从创新构型设计、高效动力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三大核心维度构建技术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 - 陆 - 空三栖无人航行器解决方案 —— 采用涵道式倾转旋翼复用动力源,无需水下螺旋桨即可在浅滩水草区通行,实现空中飞行、水面航行、低空地效飞行三种模式灵活切换。该技术体系的应用可显著提升梯级水库边坡巡检、沼泽滩涂监测、应急救援、跨域物流等场景的作业效率,增强设备环境适应性与操作安全性,降低动力系统冗余成本,为推动多领域跨域作业“无人化”“集成化”变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由田燕,陈伟和宦键三位老师指导,骆书毅、孙怡昕、时永清、方田中、江紫豪、李嘉琪、李聪聪、靳超强、熊政9位同学组成的团队,“基于山地环境的变结构履带式烟叶采摘机器人设计与研究”参赛项目,获得全国三等奖。该项目针对我国云贵丘陵山地烟区“地形起伏大、地块零散、劳动力短缺且采收作业强度高”的核心挑战,从“复杂地形自适应行走、智能视觉精准识别、低损高效柔性采收”三大核心维度构建技术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丘陵山地烟叶机械化采收解决方案。该技术体系的应用可显著提升优质烟叶的采收效率、大幅降低叶片采收破损率与漏采率、有效减轻劳动强度与人工成本,为推动丘陵山地烟叶生产“小型化”“轻量化”“精细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装备支撑。

由张永韡、齐亮老师指导,蔡丽雯、辛晓琪、朱明旸、霍达、刘浩楠、王艺南、冯思雅7位同学组成的团队,“星火智径:深度推理与多智体协同的个性化路径专家系统”参赛项目荣获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主擂台赛全国三等奖。该项目针对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个性化学习“认知诊断难、路径适配差、推理可信度低、协同处理弱”的核心挑战,融合大模型可信推理、知识图谱动态构建、多智能体协同决策三大前沿技术,构建起一套覆盖高中理科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完整解决方案。该应用可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完成度与知识掌握度、缓解学习焦虑、优化学习路径,为打破传统“因材施教”技术瓶颈、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由齐亮、叶树霞和李长江三位老师指导,唐润康、方龙、倪豪、钱进、李之豪、刘毓灵、孙威祥、朱思伟、苏可愿、周茜10位同学组成的团队,“江海智航——无人船集群协同关键技术:环境感知、规划控制与任务分配”参赛项目荣获机器人领域主擂台赛全国优胜奖。该项目针对内河“环境感知目标识别率低、规划控制避障效果欠佳、任务分配资源协同效率低”三大核心挑战,构建“环境感知、规划控制、任务分配”三位一体的研究架构。该技术架构为内河航运的“无人化”与“智能化”变革提供了核心支撑,通过系统性提升航运效率、安全保障水平并优化人力配置。
由叶树霞、郝君和齐亮三位老师指导,龚佳俊、姜礴、刘彦辉、宋淞、童哲、费思雨、魏天图等7位同学组成的团队,“智焊天工:模块化焊接机器人”参赛项目荣获机器人领域主擂台赛优胜奖。该项目针对当前焊接机器人适应工件变化能力较弱、系统集成复杂初始投资较高、在高精度复杂应用中有局限的核心挑战,以模块化设计构建起精准感知、自主导航、焊接控制三大核心能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能在大范围作业区内自主移动并完成焊接,精准解决大场景下多品种复杂焊件及焊缝的定位问题的解决方案。该技术体系的应用可显著提升工作空间安全性、焊接效果稳定性与场景适应性,切实提升了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能,适配更多复杂场景。

自动化学院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不仅是对参赛师生团队长期以来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更是学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果的有力见证。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这些获奖项目涵盖了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多个前沿领域,充分体现了学院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强劲的科研实力。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参与“挑战杯”这样的高水平赛事,学生们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展望未来,自动化学院将以此次获奖为新的起点,进一步优化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整合更多优质资源,鼓励师生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沿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同时,学院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竞赛经验融入日常教学,激发更多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自动化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