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月17日,2322103072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走进少数民族特色教室,开展了“巧手筑屋承文脉,同心共筑民族情”民族文化实践活动。同学们以民族建筑模型搭建为载体,在沉浸式实践中触摸中华文化的多样风采与共同根脉,在协作中凝聚青春力量,在体验中厚植文化认同。
方寸筑屋解码民族智慧
活动伊始,同学们分组合作,亲手搭建了维吾尔族传统民居、汉族四合院、土家族吊脚楼、傣族竹楼、福建永定土楼、陕西窑洞、蒙古包等一座座浓缩民族智慧的建筑模型。自动化专业的学子们自带“工科基因”,将机械结构认知融入搭建过程,从蒙古包的毡布覆盖到陕西窑洞的拱形结构;从土楼厚重的墙体到吊脚楼支架的悬空巧思,每一处细节都浸透着同学们的专注与智慧,也让大家在指尖的操作里,直观读懂不同民族“顺天应地、创造生活” 的建筑智慧。
协作共生传递团结温度
活动中,同学们既是“搭建者”,也是“文化分享者”。大家一边摆弄模型部件,一边交流各民族的故事:有人讲土楼里“聚族而居”的温情,有人说傣族竹楼适配热带气候的妙处,有人聊四合院“四水归堂”的文化寓意。让建筑模型成为民族文化的“立体教材”。
当一组同学在搭建傣族竹楼遇到困难时,其他小组的同学立刻围过来出主意。 同学们主动协助、共克难题的场景,恰是“民族团结一家亲” 的生动写照,让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实践中愈发鲜活。
展品留痕延续文化生命力
活动尾声,同学们将精心搭建的民族特色建筑作品留在教室。这些小巧精致的作品,为教室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也让民族文化的魅力得以持续展现。参与活动的同学纷纷表示,亲手搭建的过程,比书本讲解更有温度,对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此次活动,此次活动是自动化学院推进“美育 + 思政” 育人的生动实践,让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教育走 “新” 更走 “心”。它为团员青年搭建了近距离接触、了解民族文化的平台。未来,“自信” 一站式社区将继续开展多样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民族团结的践行者,用青春力量绘就文化繁荣、团结奋进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