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即将启航的关键节点。在国家“双碳”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支由四名大学生组成的“绿碳先锋实践团”深入工厂、社区、乡村与校园,以多元实践探索绿色低碳的中国路径。他们的足迹串联起产业转型、公众参与、生态振兴与教育启蒙,为“十四五”交出青春答卷,也为“十五五”绿意未来播种希望。
工业降碳攻坚者:水泥厂碳核查,把脉高耗能行业转型痛点
成员刘骥深入水泥企业一线,响应广东省的企业低碳减排政策。在兴业红狮水泥有限公司和兴业葵阳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他跟随专业团队核查碳排放数据,学习工艺优化方案。通过分析球磨机能耗、熟料生产碳排放强度等核心指标,他亲历了单户碳足迹核算的全流程,并协助团队进行了碳核算的复查和对应年度水费电费的核对
“水泥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是双碳战役的关键战场。”刘骥在实践日志中写道。他的工作正呼应了国家政策:2025年《中央节能降碳专项资金投资计划》明确对建材行业改造提供最高1亿元补贴,而广东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案也要求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率先开展核算。这份“把脉开方”的实践,为高耗能行业转向“极致能效工厂”提供了青年智慧。
社区低碳倡导者:垃圾分类新时尚,激活城市绿色细胞
“垃圾分类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必答题!”在连云港市海州区的宣传台签,成员李勇鹏发起“分类新时尚”行动。他借鉴当地政府“党建+网格”模式,设计可回收物换购活动:居民用塑料瓶、旧衣物兑换洗洁精或种子徽章,短短1小时回收塑料瓶三大袋;同时策划“低碳创意工坊”,带领孩子将废弃陶瓷片拼接成马赛克杯垫,让“变废为宝”理念扎根童心。
他的实践直指城市治理难点:如何将分类从“规定动作”变为“生活习惯”?国家政策已指明方向——新出台的《循环经济助力降碳项目指南》将废塑料回收、快递包装循环利用列为重点支持领域,而零碳园区建设任务中也强调“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李勇鹏的创新证明:当环保与生活美学结合,绿色低碳便能成为市民的自发选择。
乡村焕新行动者:清道路、治垃圾,重塑美丽乡愁
在甘肃省庄浪县上洼村,实践团成员陈李明躬身乡野,发起“路净村美”行动。他带领村民用竹耙清理沟渠淤泥,搬运废弃农膜与农药瓶,将村道堆积的秸秆、建筑垃圾转运至集中处理点。针对垃圾露天焚烧顽疾,他协助改造简易焚烧炉为分类回收站,增设有机堆肥区,使厨余垃圾就地转化为菜园肥料。
这一行动正响应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方案》要求“健全村收集镇转运体系”,而“十五五”规划更强调“无废乡村”建设。
校园绿色播种者:幼儿园改造,让环保基因代代相传
“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成员陈昊在幼儿园开启“绿色启蒙计划”:他带领孩子用废旧塑料板制作冰箱贴,将淘汰课桌椅改造成绘本架;在园区安装太阳能小夜灯,用光影游戏讲解清洁能源;更设计“碳足迹小卫士”游戏,让孩子记录家庭节水节电行为。真正实现了让绿色低碳走近小朋友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青年行动照亮双碳征途
四名成员的实践轨迹,恰是中国减碳战略的缩影:
工业端,呼应“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政策,推动高碳行业绿色升级;
城市端,践行“循环经济助力降碳”,激活微观单元低碳活力;
乡村端,探索“资源化利用为主、城镇接管为辅”的治理模式,补齐生态短板;
教育端,落实“碳足迹从消费端引导”,培育未来绿色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