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暑气渐盛,而一场跨越城乡的绿色实践正热烈展开。这一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关键节点,也是“十五五”绿色征程即将启航的重要时刻。在国家“双碳”战略向纵深推进的浪潮中,自动化学院“绿碳先锋实践团”的四名大学生,带着青春热忱走进工厂车间、社区广场、乡村田野与幼儿园课堂。他们以脚步丈量绿色转型之路,用行动书写青年担当,为“十四五”双碳实践交出青春答卷,更在广袤大地上播撒“十五五”绿意未来的种子。
工业降碳攻坚者:在水泥厂的“碳足迹” 里找答案
“球磨机每运转1小时,碳排放强度会随物料湿度变化波动3%-5%,这是工艺优化的关键突破口。”在广东兴业红狮水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实践团成员刘骥正低头记录数据。这个夏天,他扎根水泥企业一线,跟随专业团队开展碳核查全流程实践。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水泥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是双碳战役的关键战场。”刘骥同学的实践,正是青年力量为高碳行业转向“极致能效工厂”注入的精准助力。
社区低碳倡导者: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的“绿色仪式”
“3个塑料瓶换1袋洗洁精,10片旧报纸换1枚种子徽章!”在连云港市海州区的社区广场上,李勇鹏的吆喝声引来了不少居民。作为实践团的“社区使者”,他借鉴当地“党建+网格”模式,把垃圾分类变成了有趣的“兑换游戏”。短短1小时,三大袋塑料瓶被整齐分类,居民手中的“绿色积分”越积越多。他的创新实践直指城市治理痛点,当环保与生活美学相遇,低碳便从“规定动作”变成了居民主动参与的“生活仪式”。
乡村焕新行动者:用双手重塑“看得见的乡愁”
“农膜埋在土里50年不降解,必须集中回收!”在甘肃庄浪县上洼村的田埂上,陈李明正和村民一起弯腰捡拾废弃农膜,竹耙划过沟渠,带起一串泥水。这个夏天,他发起“路净村美”行动,带领村民清理沟渠淤泥、转运秸秆与建筑垃圾,让曾经堆满杂物的村道重现整洁。陈李明用双手擦亮的乡村底色,正是生态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校园绿色播种者:让环保基因在童心发芽
“太阳能小夜灯白天‘吃’阳光,晚上就会发光哦!”在幼儿园的草坪上,陈昊举着自制的太阳能灯,给孩子们演示清洁能源的奥秘。作为“绿色启蒙计划”的发起者,他把环保教育变成了一场场趣味探索:用废旧塑料板做卡通冰箱贴,让孩子们在涂鸦中懂“回收”;将淘汰课桌椅改造成绘本架,在动手间悟“节约”;设计“碳足迹小卫士”游戏,让孩子记录家庭节水节电行为,把绿色理念带回家。他的实践印证了“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 的深意 —— 当绿色种子在童心发芽,未来的“双碳”之路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青春星火照亮绿色征程
四名大学生的实践轨迹,恰是中国双碳战略落地的微观缩影。绿碳先锋们的故事证明:当青春理想与时代使命同频,当点滴行动与战略蓝图共振,便能点燃绿色变革的星火,照亮“十五五”乃至更长远的生态中国壮阔征程。而这份属于青春的“双碳答卷”,也将在时光里持续书写新的绿意篇章。